輕型錨桿或錨索擋墻,錨桿廠家是主要采用厚度較小的鋼筋砼面板或截面較小的圬工擋墻搭配錨桿或錨索使用的輕型擋墻。它與傳統擋墻相比而言具有占用空間較少,對坡體的擾動較小,在路塹與路堤邊坡有著良好的應用范圍。
一、某公路邊坡由Q3馬蘭黃土構成,下部坡度約65度,上部陡坎坡度約78度,坡后25m左右為成片高層居民樓,邊坡高約19.2m。正常使用多年后,由于暴雨沖刷等作用,黃土邊坡發生坍塌,崩塌,對后部的高層居民樓的安全形成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基于此,技術人員擬采用在坡腳設置間距1.5m,樁長為20m,懸臂長8m,樁徑為0.8m的抗滑樁進行支擋,樁頂設置0.9*0.6m連系梁,樁身上設置三排腰梁后布置3孔長17m錨索形成錨索樁進行固腳,其中錨索由4根鋼絞線構成,設計拉力140KN/孔。樁后邊坡采用1:0.5坡率進行刷坡后,設置長9m的錨桿框架進行加固。工程造價約為A萬元,工期約為B月。
從地質條件分析:坡體主要由Q3馬蘭黃土構成,自穩性較好,但由于坡體受到暴雨侵蝕而造成坍塌和崩塌。故坡腳采用治理坡體或高邊坡穩定性的抗滑樁進行坡體的滑塌與崩塌,工程性價比偏低。
從工程條件分析:邊坡前部為公路,如若采用抗滑樁為主的工程進行工程序加固,則由于工程規模較大和施工速度較慢,可能會造成公路的長期保通管制,存在較大的社會成本。
從工程序效果分析:擬設置的抗滑樁間距樁徑為0.8m,間距為1.5m,不滿足樁間距應為3~5樁徑的要求。
此外,由4根鋼絞線構成的錨索設計拉力為140KN/孔,其設置參數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考慮到Q3馬蘭黃土的錨固力偏弱所致,但造成錨索結構安全儲備過高,不利于工程的經濟性。
基于此,結合坡體的地質條件、工程條件等因素,對原公路和小區共用邊坡采用1:0.3~1:0.5的坡率,并采用厚約20cm的鋼筋砼面板進行護坡后,設置長為12m的錨桿形成輕型面板式錨桿擋墻對邊坡進行加固。不但有效確保了邊坡的整體穩定,也有利于黃土邊坡的防沖刷防護,工程施工對坡體的擾動很小,且施工方便快捷,工程造價約為0.15A萬元,工期約為0.2B月,是一個相對較優的方案。
二、某沿河路基位于河流頂沖段,由于洪水沖刷造成岸坡垮塌,需采取工程進行恢復。該岸坡高約20m,坡體主要由花崗巖殘坡積體和全風化層構成,滑塌后的岸坡坡度約65度。
由于岸坡高度較大,如若采用大截面擋墻加寬,不但造成河流行洪要求不能滿足,也造成大截面擋墻施工開挖墻基時造成路基擾動過大而可能存在進一步垮塌的可能。因此,路基恢復時不能采用大截面擋墻進行防沖和加寬,故因地制宜的在坡腳設置厚約30cm的鋼筋砼面板式的錨桿擋墻進行護腳和防沖,擋墻上部洪水位以上適當清理坡面后采用泡沫輕質土進行加填加寬。
該方案的好處是利用抗沖刷能力強的鋼筋砼面板護腳,利用重量輕的泡沫輕質土進行路基加寬,工程不侵占河道有效行洪通道,施工速度快,能在短時間段恢復交通,且對上部滑塌后形成了較陡岸坡利用圬工擋墻和泡沫輕質土中的錨桿進行有效加固,提高邊坡的穩定度。綜合來看,該方案是一個相對較優的方案。